张兆羽,法名日必旺修(红教),湖南郴州人,居广西南宁邕江半岛山庄灵龟山畔,画室涵泳斋。现任中国国画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东方艺林》杂志社编辑、理事,才华国际俱乐部副秘书长。 2003年2月:花鸟作品在“第四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中荣获创新奖。 2003年8月:作品在“第二届吴道子美术...(详细介绍) |
|
|
|
|
|
|
|
由山水画的构成美还原于笔墨美
发表时间:2013/1/8 11:27:43
——再读画家张兆羽的系列山水画作品 冯 峰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中国山水画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我们的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话,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启开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我如斯说,是因为我一直钟情着中国的山水画。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体,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今天繁浩众多的国画家的经典作品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欣赏国画艺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历程的演绎,理念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当今山水画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市场,构建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并由此产生艺术的经典作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推动。 同样,我也喜欢湖南籍青年画家张兆羽先生的山水作品。这些年来,张兆羽“漂”在广西南宁和江西景德镇之间,既为生计更为艺术,他在寂寞的山水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以灵性的笔墨抒发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与艺术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一墨一色彩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物外,是冲淡平和。 张兆羽先生的作品自觉的注重形的依托,多从生命与艺术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清静无为的神超理得。不断去展示中国山水的人文情怀,努力的去追逐自然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通过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叠形式,展现出中国山水艺术的夺目与神奇。 宋代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可以讲,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张兆羽似有觉悟。我在读他的诸如《永州八记》系列、《湘西风情》系列、《漓江风情》系列等山水作品中,仿佛看到他在进行某种“从自然秩序中发现绘画的秩序”的寻找,或者说是一种思考,因为,他的作品一直在向“以真为师”的思想源流下深入。寻求中国山水画的集成之变,这可能是中国山水画演泽最为深刻的所在。虽然这的确很难,但唯其如此,才能达中国山水画中 “气、韵、思、景、笔、墨”之“明物象之深”、“搜妙创真”的师法自然及天成之妙。善于辩山水之真谛,亦善于辩画法之真谛。对于山水笔墨,张兆羽依据主轴线,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藏露、讲求关联演绎,形成“大山堂堂”的奇谲视线,在作品中体现“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的传统山水风范。使作品横生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古典意趣。 近年来,张兆羽的作品更注重引禅(境)入画,其《情系家山》、《静观溪泉》以及在景德镇创作的瓷板画系列作品以水墨之法表现了净心顿明的空阔之境。给人一种自娱田园的怡静,意象远逸画外,颇耐咀嚼。张兆羽的山水强调“水墨为法”,他把墨的秩序法则自觉进入到艺术的高度,诗情画意由此而生。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五代南唐董源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之美至此独立于美学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笔墨即为美。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状风、晴、雨、雪的不同气象,从而实现峦光山色、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张兆羽的作品善于从先贤、从传统处汲取营养,他以打点为皴,一改线皴的规范,加之草草墨戏,一笔拖泥带水皴,其作品不乏苍润奇雅,渐成景观。 张兆羽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体现出画家面向自然、融于自然、顿悟自然的禅心逸态,亦成了一种渴求,入世中的出世,都市中的村野,呈相一种特别的美感体验。 中国山水画的天人合一,画外之画、味外之味、言外之言无疑是艺术品鉴的最高之境。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通过细腻的揣摩、精微的体验、深入的剖析,方能成就最高追求。张兆羽的作品以其精致、深致、别致,笔墨由崇高而致优雅,由浩大而致精微,自然地将勾、勒、皴、擦、点、染、烘的皴法系统进行,从而构成美的空间意识,使笔墨不仅有了更大的表现舞台,也有了更深的题材表现,更构成美的意识。 当今山水在“写实精神”的旗幡下,中国山水画的构成美巳突兀于笔墨美,这一美知在巨制横绝的画作中立见经典。闲情逸致之笔与概史括今之笔显然是各具文章的,而史诗性的叙述风格,若没有把握宏大的构成能力,光靠为己之笔、一角之视是很难胜任的。被称为“夏半边”的南宋画家夏圭,善于在“大纵横、小精密”的空白补意,在无墨处求画,这颇值得当代众多山水画家思考。 惟愿兆羽先生有所思,因为横陈在他面前的艺术道路还很漫长。诚如郭熙在《山水训》中指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渭之平远。”我坚信,因为对艺术的恒持,张兆羽能够走向高远!
(作者冯峰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书画评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