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云书法艺术欣赏
中国书法是最具代表性、东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一个书法作者如果不想让作品一味地在外观上开拓,而使之变得更有古典意韵,更大气,就只有回过头来研习前人风范。周湘云就是一位在不断回溯中超越自我的优秀书法家。
周湘云的作品,洒脱舒畅,凝练踏实,没有对古风晋韵长期的手摹心追,绝不会有此气象和表现。体察了他的书艺历程,我们可以分辨出其书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用笔凝重,下笔有由;二是不保守,不矜持;三是浓郁的书卷气息。周湘云的书作在风格气息上侧重于对秀逸典雅的追求,他充分发挥自己用笔技巧娴熟优势的同时,更注重心态的调整控制,使其作品在面目的稳定性和精到程度上逐渐完善起来。其行书用笔虽得力于米芾较多,但稍加改变更加平衡和清健;结字在取法“二王”的基础上,又融入赵雪松和董其昌的一些姿态特征,精谨流丽中时见散淡萧疏。草书则出入怀素、王铎,线条飘忽婉转,灵动爽洁;章法紧密连贯,聚散自然,心手相得之际更有率真之趣。
周湘云的作品用笔有一股从容洒脱的韵质,但很难确切指出是专学哪一家哪一派。这种效果的形成,一方面体现了作者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反复临习揣摩而获得的技巧和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更反映出作者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还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没有被古法所束缚,并从中摸索和强化个人习惯乃至风格特征。其作多取晋人风韵,以不偏不激,风度简远的中和之美构成了其个体书法创作的主要形象。其落笔混成有度,无使毫露浮怯,他于轻松的挥运中,自觉地追求一种内敛的力感,在娴熟的笔法牵引下,他的书作往往不拘中侧,仅情动言形而已,笔势时而起伏流动,畅快淋漓;时而又缓进徐行,超逸出尘。予人以一种变化莫测而又法度谨严、清俊典雅而又活脱的美感。可谓“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的旨趣。晋人风韵的内理多体现在意境的高远悠长,周湘云书宗晋人却了无涂脂抹粉的造作,可谓粉黛无施,朱粉无设,他援笔为书,彰显了自己的意趣、意味和意愿。可以说,只有虚灵的心怀,才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构建晶莹的审美已境。在意境的创造中,周湘云倾情观道,笔下的墨痕仿佛行云流水,使已之书作超越了有限的形质,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下笔果断自如,通过用笔“写”出来,写出味道,写出神韵。明人吴宽论书曰:“书家例能文辞,不能,则望而知其笔画之俗,特一书工而已”。又曰:“世之学书者,如未能诗,吾未见其能书也。”由此可见,文学几乎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周湘云爱好文学,能从文学中汲取滋养,把所书文字内容的文学情境与自己的感悟融铸于创作之中, 丰富和提高了其作品的人文内涵。
综观周湘云的近期系列作品,可以说其创作是“古典风范”式的创新,他的作品饱含了一种东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其审美理想是以“和”为贵的,他精能的就是将作品中各种对立的因素、成份和谐地统一起来,不片面的追求时风和潮流,他着力从儒家的中和思想中寻找智慧。他的创作之路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臻于自我完善的。
中国书画艺术对境界和笔墨的几近苛刻的要求,让书画家必须超越技法层面的锤炼。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具备丰厚的学养、人品、情操。历来的书法家多是学问家。字到了一定程度再提高,就只有靠不断积累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滋补正,周湘云深黯此理,能做到身心、学养兼修并进,加之他的天智,悟性与勤奋,方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风——既涵盖了书法的传统格局,又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并渐趋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湘云就在书坛崭露头角,近年更是频频参展获奖,并为国内外人士收藏。如今,他正值盛年,如能不断开拓视野,丰富学养、情操,在坚实的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紧紧契合,定能渐臻佳境,成为倍受关注的优秀书法家。
注:本文作者辛民,现为香港美术报主笔,著名职业艺术评论家。